夏日炎炎
三伏天的热浪
即将掀起“高温攻势”?
别慌!
不如循着孙大圣的足迹
来到“天然空调房”水帘洞
与盛夏的燥热来场硬核对决
在山水与传说交织的清凉里
找回夏日该有的惬意
花果仙山孕育西游神话
其中“水帘洞”这一景点
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
它与孙大圣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
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
镶嵌于花果山之间
花果山中景点很多
而水帘洞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
以及秀丽的风光
脱颖而出
这里不仅是《西游记》中
“齐天大圣”的“洞天福地”
更是承载千年人文记忆的
活态文化遗产
提及水帘洞,必然要讲起《西游记》,在讲述水帘洞与齐天大圣的不解之缘之前,我们先一起来探索一下水帘洞的“成名史”吧。
明代张朝瑞的《东海云台山三元宫庙碑记》曾记载:“余尝从鸡三嗟上登,曦轮晃烁,荡漾淘沫……至若,塔之为金牛……洞之为二仙、为水帘、为华严、为朝阳……”明确提及了水帘洞这一名称,并在文中指出水帘洞已是众游人必访之胜迹。
既然是名胜之地,必然有播名的历程,不是张朝瑞的时代才存在,也绝非是张朝瑞命名。在水帘洞仔细探寻,不难发现,瀑布旁的崖壁上雕刻着“高山流水”“神泉普润”“印心石屋”等字样,字体磅礴大气,与水帘洞相映成趣。
“高山流水”这一摩崖石刻乃是明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所书,这比《西游记》成书还早了200年,结合上文所述,足以见得当时的水帘洞已经是名胜之地。
如此灵秀之地
自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
吴承恩就是其中一员
他登览花果山汲取灵感
挥笔写下“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”
将水帘洞这一洞天福地
写作齐天大圣的居住之所
水帘洞仙境,激发吴承恩笔下奇幻瑰丽的想象,让《西游记》中的水帘洞成为无数读者心中向往的圣地。那水帘洞秘境,不仅藏匿着自然的鬼斧神工,更蕴含着超越现实的梦幻色彩,仿佛是天地间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。
水帘洞是西游故事最主要的背景,董作宾在《读〈西游记〉考证》中说:“因为看《淮安府志》的时候,偶然见《艺文》里有《朱世臣题云台山水帘洞》的标题,想到水帘洞是美猴王的发祥地,也算这部《西游记》的出发点……《姚陶登云台山记》:‘由殿东石径上里许,为水帘洞……云为三元兄弟修真处’”。
在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开篇,便已经点名水帘洞是孕育齐天大圣的天地灵境。书中曾写道:“一派白虹起,千寻雪浪飞。海风吹不断,江月照还依。冷气分青嶂,余流润翠微。潺湲名瀑布,真似挂帘帷。”惟妙惟肖的描绘出水帘洞美景的独到之处。
在《西游记》中,水帘洞也是是孙悟空“称王称霸”的起点。他率众猴探访瀑布源头,纵身跃入洞中,发现“石碣镌着‘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’”,“美猴王”的称号从此流传。洞内石桌、石凳、石床一应俱全,仿佛为猴群量身打造的“精装房”。
《西游记》中是这样描写发现水帘洞的:美猴王纵身一跃,穿过飞流直下、喷珠溅玉的瀑布,群猴欢呼雀跃。水帘洞内几案齐备、石凳生花、宛如人家。从此,齐天大圣和他的伙伴们在洞内洞外不知疲倦地玩耍,忘了四季更替,喜度快活时光。
孙悟空初入水帘洞时,群猴因洞内“锅灶有火迹”“石器俱全”等迹象质疑其前主人的存在,而孙悟空“与猴不同”,他仔细观察并思考后跃入瀑布,选择水帘洞作为自己的居所,正是对自身特性的一种体现。水帘洞为他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居所,成为了他修炼和成长的场所。
水帘洞内的石桌、石凳、石床等设施,展示了孙悟空作为石猴的特性。
水帘洞作为“齐天大圣”府邸,成为其身份认同的核心,取经路上遭遇挫折时,他常回归此处寻求精神归属。这一洞穴不仅是孙悟空的“安身之所”,更象征着他从猴王到斗战胜佛的精神蜕变。
水帘洞的美,随四季更迭变幻无穷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天然画卷,每一帧都镌刻着时光的诗意,被列入《云台二十四景》之一,现在让我们跟随镜头仔细寻找水帘洞四季之美吧。
春季
洞外山花烂漫,野樱与杜鹃织就绯云。新绿初绽,空气中弥漫着茶香与花香。此时探访水帘洞,仿佛踏入《西游记》中“花果飘香”的仙境。
夏季
夏天的水帘洞化作一方清凉秘境。暴雨初歇时,瀑布如万斛明珠倾泻,轰鸣声震彻山谷。银珠飞溅,洞内凉风习习,游客可穿越水帘,感受“清凉一夏”的畅快。
秋季
花果山猕猴成群结队,或在枝头跳跃,或与游客互动,为秋色增添几分灵动。此时登临水帘洞,可观“霜叶纷飞”的诗意,亦可体验“灵猴献瑞”的野趣。
冬季
水帘洞披上素缟银纱,瀑布凝成百丈冰凌,宛如巨龙垂落的玉须。水珠冻结成剔透的冰晶,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,洞外松枝压雪,洞外雾凇晶莹剔透,宛如琉璃世界。
四季轮回,水帘洞始终以不同的姿态诉说着永恒,春之灵动、夏之酣畅、秋之深邃、冬之圣洁,恰似人生百味,皆在这一方洞天中沉淀、流转。
古往今来
多少人循着
“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”的描述
寻踪而来
在飞瀑间感受自然的馈赠
在崖壁旁触摸岁月的痕迹
盛夏已至
快携亲伴友
来水帘洞感受阵阵清凉吧
审核:郑晓璇
供稿:杨雪、魏源、孙艺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