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坡“疮疤”披绿焕彩,生态修复绘就“青绿答卷”
信息来源:新闻办 发布日期:2025-11-10 11:36:52 浏览次数:

深秋时节,云台山脉层林尽染,橙、金、褐三色交织,构成一幅绚丽的自然画卷。渔湾果园宕口内,初夏播撒的草籽已如绿毯般铺展,柳树、水杉、榉树等苗木茁壮生长。曾经的“生态伤疤”,如今已是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。

640.png

今年以来,云台山景区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工程,以高站位谋划、高要求部署、高质量实施、高标准问效为准则,将科学规划贯穿修复全过程,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答卷。从“废弃矿山”到“绿色家园”的转变,正是景区坚守生态底线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。

640.jpeg

紧抓“生态痛点”,完成生态修复必答题

位于渔湾景区东南角的渔湾果园宕口,曾是当地采矿作业的集中区域,长期开采导致山体大面积裸露、植被破坏。“以前山上碎石遍布,风起尘土飞扬,附近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。”一位长期居住于此的村民回忆道。采矿活动不仅损毁了植被,更引发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隐患,昔日的绿水青山一度沦为“生态痛点”。

640 (1).jpeg

这些废弃矿山的存在,凸显了生态修复的紧迫性,裸露的山体不仅影响区域生态景观,更制约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的发展步伐。面对日益突出的“生态短板”,修复已不再是选择题,而是关乎民生福祉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。为此,景区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,广泛听取村民与专家意见,将遏制生态恶化、恢复山体生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
640 (2).jpeg

在渔湾果园宕口修复现场,曾经的碎石坡已被层层绿植覆盖,工人正沿新修步道进行巡查养护。“我们根据不同宕口的地形特征,量身定制修复方案,确保植被成活率和生态稳定性。”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道。

对症下“药”,解生态修复之困

破局始于科学规划。景区专项整治工作组携测绘图纸走遍19个治理区域,逐点核查山体现状与地质条件,建立“一地一档”信息库,实施“常态化督办、动态化优化”机制。针对废弃矿山“面积大、分布散、治理难”的特点,编制总体修复方案,精准测算人力、物资与技术需求,形成“摸排—部署—推进—问效”的闭环管理,确保修复工作高效有序推进。

640 (1).png

生态修复关键在于对症下药、精准施策。景区灵活运用危岩清除、挂网客土喷播、改良高分子喷播、鱼鳞坑绿化等工艺,根据不同山体的破损程度与地质条件实施差异化修复。截至目前,累计完成坡面危岩清理56.72万平方米,实施挂网高分子喷播243.68万平方米,播撒草籽75.08万平方米,种植乔灌木5万余株,逐步为裸露山体披上“绿装”。

640 (3).jpeg

“起初还担心这石头山上种不活树,没想到政府这么用心,既改良土壤,又精选苗木。”望着家门口日渐披绿的山体,村民孟大爷欣慰地说。这样的转变不仅见于山野,也深入民心。通过各村设置的修复进度公示栏,生态修复的政策与进展变得公开透明,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,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转变为生态管护的主动践行者。

“生态+”融合,赋能长效发展机制

山体复绿只是起点,生态修复既要“见效”,更要“长效”。云台山景区构建双轨保障机制:一轨筑牢管护根基,建立健全闭环管护机制,安排专人定期巡查,落实“回头看”制度,持续完善区域排水、植被补水、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,全方位巩固修复成果;另一轨激活发展动能,探索“生态+文旅”“生态+产业”“生态+民生”等多元融合路径,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
640 (4).jpeg

“我们计划依托这里的地貌与生态基底,打造集生态观光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矿山公园,让市民游客体验别样的自然风光。”日前,在渔湾果园宕口,景区相关负责人展望道。为激活土地资源,景区积极推进省级“矿地融合”项目,因地制宜谋划“生态+文旅”发展模式,在修复地貌、重塑景观的同时,着力引入文旅体验与“农耕+研学”项目。此外,景区还聚焦林下经济,探索“生态+产业”融合路径,在头道涧、二道涧等宕底区域研究建设云雾茶种植基地,培育特色茶产业,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、互利共赢。

640 (5).jpeg

更深远的谋划在于制度创新——通过完善生态管护长效机制、优化产业引入标准,引导资本、技术、人才向生态产业集聚。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,提升生态管护的精细化水平,让每一片修复的山体都成为生态屏障与致富源泉,实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推进。”

640 (2).png

更深远的谋划在于制度创新——通过完善生态管护长效机制、优化产业引入标准,引导资本、技术、人才向生态产业集聚。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,提升生态管护的精细化水平,让每一片修复的山体都成为生态屏障与致富源泉,实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推进。”


供稿:杨雪、刘东、陈宽阳



主办单位: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:0518-85726318  网站地图
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34号  网站标识码:320792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