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拂过山林,将漫山遍野的树木“染”上了深浅不一的颜色,阳光透过不似夏日那般茂密的林冠,在散落着落叶的小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放眼望去,林间新补种的油茶苗木却在秋日里散发着勃勃生机。

“我们景区森林资源丰富,但部分树木因受松材线虫病侵害而枯死。如果任由这些枯木留存,不仅拉低了山林‘颜值’,更会直接威胁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。”云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。景区始终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今年以来,积极推动治理模式从“被动防治”向“主动转型”升级,将治理病虫害的“破”与发展林下产业的“立”相结合,因地制宜补种油茶等经济林木,同步发展林下种植,走出了一条“既要绿起来,又要富起来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科技强“防”,筑牢绿色屏障
近日,云台街道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清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,林业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回传的影像,对定点区域进行细致排查。“我们依托科技手段提升巡查效率,全年不定期采用无人机对林区进行全域巡视,一旦发现疑似病死木区域便立即定位标记,并组织专业队伍前去处置。”云台街道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。这套融合了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的作业模式,不仅令树木“病情”被发现的更加及时,也为精准除治、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
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,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升级,景区通过综合运用无人机巡视以及“林调通”“Google Earth”等数字化工具,并通过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方式,构建起“科技引领、立体防控”的全方位、多维度治理体系。这一“防患于未然,治之于未发”的系统治理模式,实现了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,显著提升了林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持续抵御能力。


山林焕“新”,修复生态底色
在南云台林场渔湾分场的“神仙崖”处,负责人徐士兵正带领技术人员,为一片新发现的古紫藤群落树立保护标志牌。“这片古紫藤群落生长年代久远,其中最大的一株,高度近20米,根部最粗处直径约40公分,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。”徐士兵介绍道。

治理成效不止于防灾,更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。从为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、实施“一树一策”精准保护,到对废弃露天矿山实施边坡加固与植被重建,景区的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单点保护到系统治理的跨越。如今,曾经尘土飞扬的废弃矿山内,柳树、水杉、榉树等适应性苗木错落有致,就连最难治理的陡峭岩壁,也通过喷播植生技术披上绿装。随着生态基底不断筑牢,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正在云台山景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。

青山生“金”,助力产业兴旺
综合治理的成效、生态底蕴的优势如何转化经济效益?近年来,云台山景区通过不断尝试,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有效路径:向林下要效益,向产业要发展。“这块地刚清理完松材线虫病的病死木,现在正在补种油茶树。”工作人员一大早便来到了林间,仔细查看着新补种的油茶苗木长势,“别看现在这个苗木比起周围的大树显得小小一棵,等三五年后,可是咱们的‘摇钱树’呢。”


从生态守护到价值创造,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持续拓宽。今年以来,云台山景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,在稳步扩大云雾茶、油茶、中草药等林下作物种植规模的同时,着力推进云雾茶文化产业园建设,加快构建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并以此为核心加快推动林下产品品牌化建设。这些承载着生态价值的特色产品正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,成为带动村民增收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云台山景区将持续厚植生态本底,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,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探索“生态+旅游”“生态+康养”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新路径,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,让绿水青山的生态“底色”更亮,金山银山的发展“成色”更足。
供稿:吴函津、戚寿龙
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34号 网站标识码:320792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