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找到了!这里有一株,那里还有一株……”10月13日下午,在蒙蒙细雨中,南云台林场渔湾分场负责人徐士兵带领技术人员,穿行在渔湾分场的林间小道上,在一处名为“神仙崖”的地方,发现了一片古紫藤群落。
“我家几代人都住在这片大山里。小时候常听家中长辈说,他们每逢春天,就会爬上来采摘紫藤花充饥。”渔湾分场老职工徐广弟站在古紫藤群落前回忆道。眼前的这株紫藤,高近20米,根部最粗处直径约40公分,周围被茂密的金镶玉竹环抱,看起来枝繁叶茂、生机勃勃。不远处,还有一株碗口粗细的紫藤,从石缝间盘绕而出,顺着岩石爬上崖顶。在神仙崖的周边,工作人员还陆续发现4株古紫藤。
除紫藤外,在群落西侧约100米处,还发现了两株较为珍贵的雷公藤。它们的根部同样有碗口粗细,缠绕着大树向上生长。徐广弟补充说,野生雷公藤与紫藤花期相近,均在每年4至5月初,花期约20天,其花朵呈粉黄色,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间显得格外“可爱”。
作为省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全市山地森林集中分布区,云台山景区的“绿色家底”也十分丰厚。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,景区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282株,其中一级古树43株,名木4株。
今年以来,景区通过制订“一树一策”保护方案,组织林业专家对古树名木登记造册、问诊把脉,对景区内古树实施树冠整理、树洞修复、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抢救复壮“手术”,同时,为部分树木更换避雷针、修建防护栏、加设支撑杆,不定期对其生长情况和病虫防治进行跟踪管理,构筑起立体化保护体系,全方位提升古树抗风险能力,让这些“绿色家底”焕发新生机。
“以前管绿、护绿光靠‘脚底板’,现在有了无人机,效率提高了很多!”南云台林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,林场积极运用无人机技术,除了能够在森林防火关键期做到实时监测车辆进山动态、巡查林区火险隐患外,还在林业病虫害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有了无人机日常飞防,一些遭受日本松干蚧、美国白娥等虫害侵袭的本地赤松林,就能被及时、准确地获取树木枯死范围、数量等信息,这为后续开展针对性防治与清理处置提供了准确依据,从而有效控制灾情蔓延,降低生态与经济损失。
近年来,景区积极推进“科技护绿”模式,在“管绿、扩绿、护绿、兴绿”上精准发力,综合运用“林调通”“Google Earth”及“Arc Gis”等多种数字化工具,配合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,在提升景区生态保护智能化水平的同时,实现森林资源管护“无死角”,为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金秋十月的云台山景区,古藤生新枝,银杏叶微黄,近看鸟雀成群,远望青山含翠,昔日裸露的废弃宕口也焕发盎然生机,景区以硬核举措严守生态红线,通过科技赋能筑牢生态屏障,将优良生态转化为发展的“底气”,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,绘就秋日生态画卷。
供稿:王三祥、吴函津、雷义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