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史镜鉴】 钱沣不辱使命 ——清代监察史上的一段往事
信息来源:监察室 发布日期:2018-07-16 17:50:31 浏览次数: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  钱沣,字东注,号南园,生于乾隆五年(1740年),云南昆明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考中进士,四十六年(1781年)升任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。

  钱沣一生主要活动于乾隆朝的中晚期。乾隆朝在表面繁荣的“盛世”背后,充满着浮华、奢靡,许多人权势和金钱的欲望膨胀,利欲熏心,贪官污吏叠出,腐败大案丛生。钱沣能够坚持操守,不为权势、金钱所诱惑,无私无畏,敢于与一切恶势力作斗争,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确实是难能可贵的,对后人也很有启示作用。

 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四月初,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,在呈给乾隆皇帝的题本中,汇报了山东各府县库银严重亏短的问题,他说:“(山东巡抚)国泰贪纵营私,勒索属员,遇有升调,惟视行贿多寡,以致历城等州县亏空或八九万、六七万之多”(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《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》第3册2396页)。钱沣还向乾隆皇帝提出:国泰“借纳贡名,贪婪无厌,官民患苦,所属州县,亏空累累,请按问。并请嗣后勿受贡物,俾督抚无所藉口”(程含章《钱南园先生墓志铭》)。乾隆皇帝看过钱沣的题本后,立即召见了他,钱沣详细地汇报了山东省的亏空状况。于是乾隆皇帝委派户部尚书和珅、左都御史刘墉、监察御史钱沣前往山东省,对各州县库银进行严格清查。

  钱沣“少有大志,举止岸然。少长,从塾师游,闻古贤人杰士,辄慨然欣慕”(胡文揆《钱南园先生别传》)。为官后,他始终不渝地固守着儒家“慎独”思想,时时严于律己,保持着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的心态。平日他常“携一仆徒行,蔬食大布,晏如也”。有人问他何必这样节俭,他答道:“吾本寒士,少年辛苦如在目前,且为官而惟车马衣服是营,又焉能廉?”父母去世时,由于经济拮据,他宁愿典当家产或向亲朋借贷以办理丧事,也不借机接受别人的馈赠。

  钱沣作监察御史,刚直不阿,不畏权势。同僚们都因稽查山东库银这件事而为钱沣担心,大家都清楚,山东巡抚国泰是户部尚书、大学士和珅的党羽,和珅肯定要保护国泰过关。这样,钱沣很可能会落一个参奏不实的罪名,被追究责任。对此,钱沣毫不畏惧,他向好友翰林邵晋涵借钱,提到借钱的用途,他坦然地说:“吾自度劾国泰必受严谴戍边,故预备资用耳。”(陈康祺《郎潜纪闻三笔》卷十一)钱沣为履行监察职责,作了最坏的准备。

  接受乾隆皇帝的委派后,钱沣在和珅、刘墉动身之前,第一个上路赶往山东。钱沣身穿便装,行至良乡,见一位官府仆从打扮的人,骑着一匹骏马,张狂地催促夫役加快马速,匆匆而过朝山东飞奔。钱沣断定此人是受和珅差遣给国泰送信的,企图让国泰有所准备,于是就记住了这个人的长相。过了一些时候,那个仆从打扮的人从山东方向回来了,与钱沣在路上相遇,钱沣命人将这个仆从抓住,果然从他身上搜出了一封国泰写的私人信件,信上“具言借款填库备查事,中多隐语”(《清史列传》卷七十二)。钱沣立即将此事及信件报与乾隆皇帝知道。

 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八日,和珅、刘墉、钱沣以及随行司员都来到了山东省城济南府。和珅为了使国泰能蒙混过关,想方设法拉拢钱沣。他见钱沣的衣服破旧,拿出一套新衣请钱沣换上,钱沣知道其不怀好意,坚辞不受。和珅感觉到钱沣不图私利,因此不敢明目张胆地袒护国泰。当和珅得知山东省有的州县亏空的库银已被国泰等人临时补上,掩盖了亏空的真相,就故意对钱沣说:“如果山东各州县库银查不出亏空,你参奏不实可就危险了。”钱沣坚定地回答:国泰等人“纵能弥缝一处,不能弥缝处处”(《钱南园先生别传》)。惩贪除恶的决心丝毫不动摇。

  和珅、刘墉、钱沣首先稽查的是历城县库,“抽盘数十封,纹银无短”。于是和珅下令停止盘查,匆匆忙忙地回馆驿去了。面对这一情况,钱沣要求封库,以防被人做手脚。左都御史刘墉是一位正直的大臣,钱沣与他认真研究对策以找出历城县库银亏空的证据。第二天,在刘墉、钱沣的主张之下,把所有库银拆封彻底细查。当打开所有的银子封包,“则多系圆丝杂色银”(《钱南园先生墓志铭》),与国库所存银锭规格不同——原来各级国库库银,每锭重量、形状都有一定的规格,且银锭上都打有专用的标记,与市面流通的散碎银两有明显的区别。经过稽查认定:历城县“亏空银四万两,且有挪移掩饰之弊”(《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》第3册2406页)。刘墉、钱沣追根寻源,讯问山东巡抚国泰,国泰对亏空及挪移掩饰供认不讳。此前国泰在得知朝廷派人稽查山东州县库银的消息后,立即将他变卖物品得到的四万两银子,填充到历城县库,以掩盖亏空的真相,终因银子成色、形状不一露了马脚。

  历城县库银的亏空是山东巡抚国泰等人贪得无厌地勒索造成的。乾隆皇帝得知对历城县库银的稽查结果后,于这年四月十九日传旨:命和珅押解国泰等贪官回京审问;命刘墉与钱沣继续对章丘、东平、益都等州县库银进行稽查,“盘查实在,有无亏空”(《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》第3册2416页)。经过钱沣、刘墉严格认真稽查,查出山东全省共亏空库银二百多万两,其中被国泰勒索侵吞的达八万两之多。

  根据山东巡抚国泰所犯的罪行,乾隆皇帝传旨令国泰在狱中自尽,涉及此案的其他贪官污吏,都被追究了刑事责任。钱沣挺身而出,弹劾封疆大吏,整个朝廷为之震动。因为在清代前期,言官弹劾违法官员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好,特别是顺治、康熙年间对言官控制、约束极严,并屡加申饬,谨防其挟私诬捏,以致造成了监察制度萎缩、言路不兴的局面。御史们个个谨小慎微,不敢对内外重臣弹劾,唯恐日后受到打击报复。因此钱沣的不畏权贵、不谋私利、敢言敢为的举动,在人们心中的政声、德声从此鹊起。同时,在百官群僚当中也引起了巨大反响,使贪污腐败者一时震慑、收敛,使清廉、正派者振奋不已,特别是给言官(谏官)以莫大鼓舞,有的人甚至赞颂其为“鸣凤朝阳,柏府新声”。    

  钱沣除政声清廉外,书画名气也很大,其书学颜真卿,自成一体,善画马,尤喜画瘦马,人称“瘦马御史”。左宗棠称赞他:“先生为人清严可畏,其文诗书画之形诸外者,无非充实之光辉。”

  乾隆皇帝非常赞赏钱沣的正直敢为,提拔他为通政司副使、湖南学政等,其后因受牵连降职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钱沣再次担任监察御史,依旧恪尽职守。钱沣作湖南学政时,总是照章办事,从不受礼纳贿,“按试各郡,绝干谒,不受棚规”。许多当权者“为之致馆馈赆,悉不受”。以至当时湖南流传“钱来不要钱”的民谣。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钱沣去世,终年五十六岁。(一说积劳成疾,一说为和珅所鸩。)他的儿子钱嘉枣在整理其父诗稿时,从其枕下发现一份数千字的弹劾和珅奏疏草稿,举其罪证20余条,但这份奏稿生前没有送到乾隆手上。所幸天不藏奸,嘉庆四年(1799年),也就是钱沣殁后第四年,和珅贪腐事发,据说嘉庆皇帝下旨抄没其家列出24条罪状,皆系钱沣生前所拟。(任德启)




主办单位: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:0518-85726318  网站地图
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34号  网站标识码:320792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