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史镜鉴】 琴台善政
信息来源:云台山风景区管委会 发布日期:2019-09-16 17:06:57 浏览次数:

提起古琴,人们常会想起春秋时的“琴圣”俞伯牙,可叹这位“琴圣”的知音,只有钟子期一人。钟子期亡故,俞伯牙摔琴谢知音。而唐朝开元年间,有一位县令,不仅让古琴艺术变得雅俗共赏,还把琴台当作“审音理政”的窗口,全县百姓都成了他的“知音”。这位“抚琴与民同乐”的县令就是元德秀。

  元德秀(695年—754年),字紫芝,河南洛阳人。年少丧父,事母至孝,曾背着母亲进京考试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登进士第,任邢州南和县尉,因施政有方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,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。因家境贫寒,于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自求任鲁山县令。

  鲁山地处偏僻山区,盗匪横行、虎患不绝,原任县令弃官而去。元德秀上任后,抚流民,修水利,兴农桑,治匪盗,群众渐渐安定下来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有个盗贼被关押在牢里,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,盗贼请求打虎赎身,元德秀答应了他。有属吏对元德秀说:“那是盗贼的诡计,将来他逃走了,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?”元德秀说:“我已经答应了他,不能背弃约定。如果有牵累,我当承担罪责,不会牵连到别人的。”第二天,那人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,全县的人都为此而啧啧称叹。

  唐玄宗在东都时,曾在五凤楼下设宴,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、刺史都要拿出歌曲来进献。当时人们都传言玄宗将要对所献歌曲排出优劣,施加赏罚。为求封赏,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,披挂着锦绣,甚至有的装扮成犀牛、大象,十分新奇瑰丽。只有元德秀不愿劳民伤财,只带了乐工几十个,联袂唱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歌。玄宗听后,十分惊奇,赞叹说:“唱的都是贤人之言呀!”又转而对宰相说:“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?”于是罢免了河内太守,元德秀因此更加出名了。

  为感谢这位好县令,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鲁山乡绅和民众自发组织,捐资为喜欢弹琴读书的元德秀倚旧城墙修筑了一座琴台,以示庆贺。此后,元德秀常在琴台上读书弹琴,处理政事,与民同乐,史称“琴台善政”。

  元德秀一生清廉,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孤儿弃儿吃饭穿衣。县令任满,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剩一匹细绢,便赶着一辆柴车离任。定居陆浑时,他的住宅不造围墙,不设门锁,也没有仆人小妾。元德秀喜欢弹琴、擅长作文,写了一篇《蹇士赋》来自比。宰相房琯,每见元德秀,叹息曰:“见紫芝眉宇,使人名利之心都尽”。成语“紫芝眉宇”即来源于此,形容人德行高洁。

  天宝十三载(754年),元德秀去世。死时家里只有枕头、鞋子、竹盆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,可见其两袖清风。司马光称“德秀性介洁质朴,士大夫皆服其高”,一代大文豪苏轼也发出“恨我不识元鲁山”的感慨。

  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。元德秀“琴台善政”的故事,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。明代诗人姚裕在《琴台》一诗中写道:“琴台百尺枕苍天,今日登临忆往年。漫想紫芝为政暇,几多情思付丝弦。”明代成化年间,鲁山教谕陈孜在《琴台善政》一诗中写道:“贤侯德政爱民深,百尺高台静抚琴。一曲清风弦上调,满腔和气轸中吟。伯牙昔日堪同操,单父当年不易心。高山流水非独乐,至今追慕仰德音。”高山流水何其美,与其独乐,不如与民同乐。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)




主办单位: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:0518-85726318  网站地图
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34号  网站标识码:3207920001